日照市五莲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因境内风景秀美的五莲山而得名,辖12个乡镇、51万人口,农业人口占65%,总面积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6%,是个典型的山区县。近年来,五莲县在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争创全省、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抓手,加快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改革,集中突破县乡主干道、村内巷巷通建设,实现了“出门石板巷、出村硬化路、全域公交车”,为30多万山区群众铺就了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趟出了一条以改革创新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相关改革经验被山东省委改革办印发推广,并上报中央改革办,年被表彰为山东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年被表彰为山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年被表彰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乡村振兴、交通先行,高点站位聚焦聚力补短板
长期以来,受立地条件差、财力薄弱等制约,五莲县道路建设相对滞后、欠账较多,是山东省最后通高速的4个区县之一。“出行难”“致富难”成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拦路虎”,群众守着“绿水青山”换不来“金山银山”。
*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莲的乡村振兴从哪里抓起?从何处突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对五莲而言,山区路难修,客观上是财力不足,根本上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要想富,先修路”完全没有过时,乡村要振兴,交通必须先行。建好农村公路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先导性举措;抓“四好农村路”建设,就是培育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搭建乡村振兴的“平台”。为此,五莲县抢抓山东省实施“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的机遇,以创建全省、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跳出“就道路建设抓道路建设”的传统思维,以深化“建管养运”一体化改革为主攻方向,着力做好“建、管、服、富”四篇文章,突出抓好县乡主干道的新建、改造和提升,实施了“突破农村公路、助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在整个县域拉起“8纵5横”主干路网;全面开展“巷巷通(户户通)”工程,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米”;实施农村客运国有化运营改造,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一票价,让群众“出了家门进车门、下了车门进家门”,切实增强了交通惠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坚持全域统筹、高质建设,精心编织乡村振兴“路联网”
山区立地条件差,农村公路建设相对困难,如果“零打碎敲”,就容易陷入“修起来没完”的困境。面对群众热切期盼,五莲县坚决改变过去“小步慢走”式的修路模式,集中时间,聚力攻坚,、两年新建、改造县乡主干道36条、公里,比过去10年的总和还要多,一举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加快构建通家门、出山门、联产业的乡村振兴“路联网”。
一是注重“线、圈、区”相结合,进行全域规划布局。线:即布局“打开山门”的对外连接线。为了打破交通壁垒、促进区域融合发展,规划了29条道路与周边区县、高速公路、国省道互联互通,实现无缝对接。圈:即布局全域旅游发展的循环圈。五莲山岳、温泉等旅游资源丰富,为解决景区景点多、但较为分散的问题,五莲县对有景区、景点的地方优先修、加宽修,建设连接线、延长线,规划了26条公里道路,把沿线8处3A级以上景区、处景点、采摘园和农家乐全部串联起来,形成路路相通、景景相联的全域旅游循环圈。区:即布局西部重点贫困区域。越是在重点贫困区域,越增加道路数量,规划布局10条公里道路,让农产品出得去、人进得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是注重保护自然生态,修建“绿色生态路”。“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五莲县对每条农村公路都注重优化线形和走向,尽量不破坏山体、不大填大挖,尽最大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确实无法避免的地方,全部利用高次团粒喷播等方式,进行山体修复。同时,立足发展全域旅游,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显山露水”“顺山势、借山景”“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对所有新建道路,进行精心绿化美化,修一条路就是建一道“流动风景线”。
三是注重高标准严要求,修建“精品高质路”。新修道路尽最大努力提高等级和技术标准,确保新建道路能够保证城乡客运一体化运营需求。为提高道路通畅度,93%的新建、改造道路路面在8米以上,因地形所限修建的2条8米以下道路,每隔米设置一处错车带。同时,新修道路安装绿色护栏,旅游道路采用通透性更好的缆索护栏,其他道路采用波形梁式护栏;沿途配套建设驿站、观景平台、港湾式停车区等设施。
四是注重为民便民,修建“群众门口路”。在建好农村公路、打通“主动脉”的同时,我们还着力修好群众家门口的路,进一步畅通“毛细血管”。从年开始,连续四年每年投入万元实施“巷巷通(户户通)”工程。改变传统的硬化方式,提出“硬化不等于水泥化”,大力推行去水泥化、透水铺装。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利用原石、毛石、花岗岩尾料等板材,自铺门前巷,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只补料钱、不补工钱,巷道按照每平方米40元的标准,村直补到户;主街道每公里奖补26万元。到年年底,我县符合规划村庄个,已完成个村的巷道铺装,占符合规划村庄总数的98%。目前,已基本完成巷道铺装任务。
三、坚持建管养捆绑打包,充分激活长效管理内动力
农村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养”,建设是发展,管护是可持续发展。针对以前存在的“重建轻养疏管”问题,五莲县以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为方向,坚持建管并重、管养结合,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养机制,努力破解养护管理难题。
一是创新实行“建养一体化”。对部分新建农村道路,将建设、管理、养护统一“打包”给施工单位日照交通发展集团,明确建设期、养护期,确保10年不大修,节约的养护资金*府与企业按比例分成。这一模式,变施工单位“为别人修路”为“为自己修路”,从源头上调动了施工企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道路建设、养护质量。
二是实行*府购买服务。注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坚持“*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对公里县道和重要乡道,通过*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县交通发展集团成立养护公司进行统一养护,养护资金纳入财*预算。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制定养护标准、监督考核,检查考核结果与养护费用挂钩,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扣减养护服务费用。
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路长制”,落实配齐名路长,并配备管理联络员、技术人员,一路一长、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各级路长是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和路域环境整治的第一责任人,定期巡路,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各乡镇街道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起县有路*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农村公路管护队伍,实现了路路“有人管、有人护”。
四、坚持功能多元化,切实发挥综合运营效益
“四好农村路”,建好是基础,管好、护好是保障,运营好是目的。坚持把每一条路都作为一个服务产业、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更加注重在运营模式、功能多元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着力发挥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是把农村公路打造成全域旅游景观路。将散落在群山中的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环线,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国家4A级景区九仙山,过去进出景区主门只有向西一条路,路窄弯多、时常堵车。去年,在对原道路改造提升的同时,向北新建了至国道的连接线,形成交通环线,平日双向通车、旅游旺季单向通行,彻底解决了旅游旺季堵车问题。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8%、28.8%。
二是把农村公路打造成特色产业致富路。我们新建、改造的公里“四好农村路”,覆盖了全县76%的村庄,打通了对外联系的渠道,让群众、农产品出得去,客商、资本进得来,带动了樱桃、苹果、板栗、小米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县交通发展集团投资为道路沿途的34个“空壳村”,规划建设24处驿站,配套建设便利店、土特产市场、农家乐等,使用权和受益权归“空壳村”,每年为每村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叩官镇董家楼村抓住北*路开通的契机,建设精品民宿,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特别是莲西区域南北主干道汪*路的改造提升,让沿途14个村、近万名群众直接受益。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91个省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
三是把农村公路打造成群众满意幸福路。大力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将农村班线收归国有,12处乡镇到县城的客车全部实行了公交化运营,并统一执行2元票价,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一票价,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上了客车,所有村庄到乡镇驻地不超过15分钟,到县城和高速公路不超过45分钟。目前,全县城乡客流月均达67万人次,是年的2倍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路修到哪里,公交就通到哪里”,有条件的路段还建设了港湾式候车站亭。规划建设了5处换乘中心,实现了与周边区县公交的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换乘。“四好农村路”,连上“巷巷通(户户通)”,再通上“幸福公交车”,彻底解决了全县90多个偏远贫困村庄群众建县以来一直存在的“出行难”问题,原来闭塞不通的“山沟沟”,变成了现在的“出门硬化路、全域公交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