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胖的人心血管事件预后反而更好这项研究这么
TUhjnbcbe - 2023/1/9 4:1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89217.html
                            

原创地高辛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肥胖患者心血管事件和靶器官损害为何不高反低?可能与中心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关……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预后及靶器官损害可能与体质量指数(BMI)呈负相关,与正常BMI的心力衰竭患者相比,肥胖者的预后反而更好,这一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该如何正确解释“肥胖悖论”这一现象?

在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22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医院北院的左君丽教授团队针对肥胖与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广大参会者分享了“肥胖与中心动脉压及血管功能的关系”的讲题。

图1:讲课内容

动脉硬化和脉搏波分析

什么叫动脉硬化?它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上发生了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失衡,最终导致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弹性下降,以及血压升高。其他的常见指标如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脂,虽然也会出现变化,但多是瞬间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一定波动。相比而言,血管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是逐渐增加的,因此,它有潜力成为心血管风险或心血管事件的中间标志物。

左教授随后举了一个例子,同样的一个五十七岁男性患者,当BMI不同时,我们发现它中心动脉增强压(AP)和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lx)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肥胖是否会对中心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男性和女性中,是否有区别?围绕这个科学问题,左教授团队展开了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

该项研究纳入医院北院体检的正常体检者,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将研究对象分为以下3组:BMI正常组(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肥胖组(BMI≥28kg/m2)。然后分别检测每组患者的外周收缩压(PSP)、外周舒张压(PDP)、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外周脉压(PPP)、AP、Alx。

AP指反射波的压力,AIx指反射波的高度与整个收缩期压力波高度的比值。PPP/CPP=(PPPCPP)%,PSP-CSP为PSP与CSP的差值;PPP/CPP与PSP-CSP均反映了反射波从主动脉根部到外周血管肱动脉的放大作用。

研究结果

1.一般特征:从入组人群基线数据可以看到,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3组间身高、体重和BMI有统计学差异,年龄跟心率没有统计学差异,肥胖组人群相对而言更年轻。

图2:研究结果

2.随着BMI的增加,PSP和PDP逐渐升高,这和我们平时的理论常识相一致。同样也可以看到,CSP和CDP也随着BMI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然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肥胖组的CSP和CSP相比前一组似乎有降低的趋势。

图3:讲课内容

进一步校正了危险因素,可以发现随着BMI的增加,CSP是逐渐下降的,即CSP与BMI呈负相关。接着以BMI为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发现结果是一致的。

3.分析各组AP以及BSP-ASP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BMI的增加,AP逐渐降低;我们知道,AP是反映血管硬化程度的指标,这表明BMI越大,血管硬化程度越低。此外BSP-ASP随着BMI的增加也逐渐降低。

图4:讲课内容

4.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是评估血管硬化的金标准,我们发现随着BMI的增加,cfPWV是逐渐增加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肥胖组cfPWV相比超重组似乎有轻微下降的趋势。然而,在校正了危险因素以后发现,cfPWV与BMI无明显相关性。

图5:讲课内容

随后分别对男性和女性BMI与血压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随着BMI的增加,男性和女性中外周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也是逐渐升高的,同样肥胖患者相对超重患者有下降趋势,但女性下降趋势相对较弱。

图6:讲课内容

5.进一步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分析反射指数指标AP和BSP-ASP随BMI的变化。可以发现,在男性患者中,随着BMI的增加,AP值是逐渐下降的,而BSP-ASP随着BMI的增加明显上升。然而,在女性中却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图7:讲课内容

接着分析男性和女性中肱动脉脉压/中心动脉脉压(BPP/CPP)和Alx随BMI变化,可以看到在男性患者中,随着BMI的增加,BPP/CPP是逐渐增加的,而Alx逐渐降低。然而,在女性中却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图8:讲课内容

最后,在男性和女性中分析cfPWV随BMI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BMI的增加,女性cfPWV逐渐增加,而男性中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图9:讲课内容

结论

1.在男性和女性中,肥胖对血压和波形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2.肥胖患者中,波发射指标降低,提示测肥胖人群的动脉顺应性可能更高。

局限性

1.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研究结果还需在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证实;研究对象为体检人群,未对既往疾病史、吸烟状态以及除高血压药物外的其他治疗药物等基线资料进行收集和对比。

2.本研究中的肥胖类型仅以BMI为标准进行分组,但BMI并不能真实反映体内脂肪量的多少与分布,未考虑腰围、臀围、腰臀比以及是否合并代谢异常等。

3.肥胖者的上臂较胖,肘部以下的手臂较瘦,袖带中的全部压力无法均匀地传递到肘部上方的动脉,导致血压测量值偏高,因此肥胖者应使用圆锥形袖带来测量血压。

4.本研究探讨了不同BMI对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肥胖悖论”,但仍需更深入的机制探讨。

专家简介

左君丽教授

医院北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执行主任,博士研究生,澳洲Macquarie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及名誉高级研究员,嘉定区高血压学术带头人,ISH学组委员、WONCA(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学术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Peerreviewer(BMJ,DiseaseMarkers,ClinicalInterventionsinAging)同行评审专家;《中国全科医学》杂志青年编委。主要从事高血压临床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自然,上海市卫计委,上海申康课题多项,国家“十一五”攻关子课题主要完成人。发表SCI及核心期刊20余篇,多次在国际国内大型心血管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其中OCC会议二等奖4次、POA、ISH大会报告优秀奖。曾荣获徐汇区医疗卫生技术奖。

擅长高血压患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动脉硬化的检测、评估与防治;顽固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及治疗;老年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诊治。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审核:医院北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左君丽教授

本文整理:地高辛

原标题:《胖的人心血管事件预后反而更好?这项研究这么解释!

中国高血压年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胖的人心血管事件预后反而更好这项研究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