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微创系市值版图超千亿,中国小美敦力的
TUhjnbcbe - 2022/8/22 19:06:00

1月8日,「微创医疗」发布公告,建议分拆“微创脑科学”(主营神经介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作为一家“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微创体系的上市公司有望增至6家。年起步时,微创就搭建了三大业务线:冠脉介入、主动脉介入、神经介入,至今集团的经营利润几乎全靠这三块贡献。00年微创年营收6.9亿美元(约亿元人民币),受新冠疫情、冠脉支架带量采购等影响,公司业绩有所下滑。

01年,对于微创医疗来说很不平凡,子公司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成功上市,微创电生理、微创脑科学递交招股书。公司共用研发平台、内生孵化的模式,一度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同,母公司市值涨至亿港元;但因为行业对创新医疗器械预期的调整、集采*策的不确定性等,微创医疗和心脉、心通的市值又都一路下行。

市场预期时常在波动,微创的质地却没有“过山车式”的变化。一直以来,微创集团的对标对象都是美敦力,一家业务覆盖个国家/地区、年营收00亿美元的美国医疗器械巨头。所以,即便曾备受质疑,微创在产品多元、国际业务方面,始终非常地执着,舍得花重金自研或收购创新管线。

连续几年,微创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之比都超过15%,在高值耗材企业中排名第一,投入研发的绝对值也远超同行。除了三大血管介入业务外,又布局了骨科、心律管理、手术机器人、心脏瓣膜、外科医疗、电生理、ECOM(俗称人工肺)等。以至于有人调侃:买微创医疗的股票,就像是买了“医疗器械ETF”。

集采之下,高值耗材成熟产品的产业链正被重构,低水平的重复竞争受到挤压;布局创新产品、出海,成为头部企业的必选项。因此,微创医疗作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企业的样本,无论是年外部融资超10亿美元的模式,还是未来营收可能超10亿美元的业务布局,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尝试剖析以下问题:

1、微创内生孵化和外部并购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要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

、微创心血管介入在国内是龙头,但骨科却属中游梯队,带量采购对其影响各是什么?

、已上市的三家子公司:微创机器人、心脉医疗、心通医疗,该如何理解?

一、横向并购、纵向孵化,跌宕起伏的版图扩张

01年H1营收增至.85亿美元,亏损0.8亿美元。微创对创新赛道近乎偏执的拥抱,需要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钱、人、技术几大要素缺一不可。

年-01年H1微创医疗分部业绩表,来源:年报,6氪整理

重金并购来的骨科Wright关节重建(01年)、索林心律管理CRM(年)业务,一度“水土不服”,集团业绩被严重拖累。借助中国生物医药资本市场的东风,扶持旗下子公司在一级市场募资,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上市,成为微创的新模式。

1、分拆上市:吸金、留人、共用平台资源

国内一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告诉6氪,短期来看,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中,有很多是工程类、非源发的创新。作为Follower,对国际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设计或工艺上的改进;对这类创新而言,反复试错得来的经验价值很大。因此,未来三到五年间,集团内部孵化或者CVC(企业风险投资)的模式仍有一定比较优势。

从内生孵化的维度,微创的确有很多前瞻性布局,比如年成立了微创电生理;01年成立微创心脉(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01年涉足手术机器人,年成立微创心通(心脏瓣膜介入)等。

这些业务为什么要分拆融资、上市?首先,能赚钱的心血管介入、心脉(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两个“成年儿子”赚来的利润,不足以贴补多个嗷嗷待哺的“小弟”。

其次,骨科、CRM业务并入后,拖累集团业绩亏损、股价横亘多年,去年初才有起色;单靠母公司在资本市场募资,仍不足以为多条业务线的研发供血。

再者,从年到今年年中,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持续火爆,估值倒挂时有发生,有“微创系”的加持,子公司融资并非难事。

据公告,00年微创集团累计融资10亿美元;01年1-7月间,累计引入外部融资1.1亿美元,心律管理、微创脑科学等业务独立融资,显示出超强的吸金能力,获得CPE、高瓴、易方达等机构青睐。集团和各子公司融资后,又为外部并购创新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来源:微创医疗00、01H1财报,媒体公开报道

除了募资的角度,“人才”也是一个关键,微创一直被称为中国创新医疗器械的“*埔*校”,启明医疗创始人訾振*、沛嘉医疗创始人张一、心玮医疗CEO王国辉等都曾供职于微创。靠什么留住微创培养多年的人?显然,对各业务条线的高管而言,给即将上市的子公司股权,比给母公司的股票更有吸引力。

从内部孵化的角度,微创设置了“创新反应炉”,从人、钱、技术的维度建设自身平台能力。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注册、生产,有很多流程所需能力可通用,比如临床前研究进行动物试验(安助医疗),管材/纺织/注塑件等零组件(脉通医疗),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销售团队和商业渠道的共用(飞燕计划),微创围绕上述要点,也成立了相应的公司或解决方案,进行协同。

、并购:做不了、做不及的产品,就买买买

在卡位上,微创的追求是“要么第一,要么唯一”,所以才有了火鹰等比肩金标准的创新产品。但创新也有短期、长期之分,对于技术路径可迁移、与既有业务易协同的板块,微创通过内生孵化进行创新;而对于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源发技术,特别涉及芯片、新材料等方面时,并购可能来得更快。

最初的骨科关节重建,后续心脏起搏器、ECMO等有源医疗器械,都可以从这一维度理解。所以,微创医疗在内生孵化的同时,“买买买”的节奏并没有止步,01年更是高频出手。仅10月就有两起大单:以最高不超过1.亿欧元的总价全资收购德国公司HemoventGmbH,主营产品为ECMO(体外膜式氧合系统)。

以.7亿元人民币收购阿格斯(8.%股权),公司主营产品为血管OCT解决方案(血管内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冠脉支架集采后,多家媒体曾报道在PCI手术中,OCT、FFR等精准检查的临床应用快速推广。以及收购经营雷帕霉素、他克莫司等原料药的科瑞药业,投资二三尖瓣介入器械的CMedical等等。

以心脏起搏器为例,年微创股东大会上,公司创始人常兆华谈及收购法国CRM业务时,说道:“这个起搏器,没有二三十年的功底,做都不敢做。我们两三百人冲上去,打下来,冲上去,打下来,也是没办法。”

心脏起搏器的导线材料、脉冲发生器中的芯片和电池,依然是“卡脖子”的技术。拿起搏器的导线来说,外表看似平平无奇,但这根细细的导线始终随心脏跳动,每天跳动8万次,10年就是近亿次,需要保证导线外层塑料、内部金属丝不断裂;且植入人体0年,不能产生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又是一大考验。所以,除了并购标的外,中国企业至今仍没有纯自研的心脏起搏器。

ECMO也是类似的道理,新冠疫情中“人工肺”被反复提及,但这一救命神器至今没有国内企业研发成功,卡住进程的仍是“材料”,当前人工肺膜的材料只有美国、德国、日本的5家企业可以生产,而这部分又作为核心技术机密被牢牢垄断。所以,做得了的新产品就自己冲,短期做不出来的再买买买,不失为拓展赛道的一个策略。

尽管下半年,二级市场生物医药板块普遍不景气,微创医疗母公司市值从年中高点的亿跌破亿港元,但若加上心脉、心通,特别是微创机器人几个子公司的市值,会发现微创依然是高值耗材江湖的“带头大哥”。在内部,微创更愿意自称为“航母”、“舰群”;综合体量也为规避风险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集采之下,心血管介入出海,骨科关节放量

1、心血管介入:火鹰带来的高光,会随集采黯淡吗

作为微创的安身立命之本,冠脉支架受带量采购冲击前,一直是微创业绩和利润的引擎。年微创心血管介入营收.6亿美元,利润1.1亿美元;集采执行、叠加海外疫情影响,01年上半年微创心血管介入营收0.67亿美元,利润仅余万美元。按全年估算,利润缩水至此前的15%。

微创两款产品Firebird、升级版的Firekingfisher中选后,价格降至元、元。在中期股东会上,常兆华预计01年冠脉支架销量可超过10万根;另据11月底公司IR在投资人电话会中披露,冠脉支架销量已超过万根,其中火鹰(Firehawk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全年销量可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约十几万根。

为了对冲国内集采带来的业绩挑战,出海、拓展新产品,成为微创、乐普等企业的必选道路。

拓展海外市场,在美敦力、雅培等巨头环伺的环境下抢夺份额,一方面考验产品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临床推广能力。就产品力而言,火鹰一度成为国产医疗器械的高光,年火鹰在欧洲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登上《柳叶刀》,临床效果可比肩“金标准”雅培Xience,且载药量是同类产品的1/。

火鹰药物洗脱支架,中国第一个登上《柳叶刀》的医疗器械

根据微创00年年报:医院数同比增长7%,进入了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等9个国家的医保报销目录;在美国开启的TargetIVNA多中心临床研究,也被期待利于火鹰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三个主流市场落地,这也是冠脉支架支付能力和利润比较高的区域。

据国泰君安研究所报告(01年月),6氪整理

海外销售渠道,决定着出海的节奏和成败。虽然PCI手术已比较成熟,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医疗器械代表跟台,但是在市场开拓初期,仍需要销售团队做好保障。00年,微创心血管介入海外收入同比下降1.%,但欧洲市场还在稳步增长。

早在年6月,微创首席国际业务官Jonathan就说明,要借助CRM(心律管理)的销售团队在欧洲推广火鹰支架,目标是在-5年间获得10%的欧洲市场份额,目前来看还是任重道远。

在冠心病的创新产品拓展上,目前单纯上市进程来看,微创医疗的确不占优势。01年上半年,乐普医疗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其介入无植入创新产品组合(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切割球囊等)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0倍,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冠脉支架集采带来的业绩下滑。

在创新产品中,微创的拳头产品当属可降解支架Firesorb((火鹮),早在年已进入NMPA审评审批绿色通道;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微创计划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预计0年火鹮可上市销售。

在PCI手术中,除了耗材产品之外,OCT、FFR等精准检查成为临床热点,微创通过控股苏州阿格斯获得OCT系统解决方案。01年月,阿格斯的OCT系统和导管获得了NMPA的批准,从过往招标采购来看,冠脉OCT设备价格在百万元以上,一次检查费用超万元。商业角度,有望借助微创在心内科的销售渠道,医院的检查推广下沉。

总结来看,冠脉PCI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术式,针对今年出来的药物球囊用量骤增,医保监管方也已开启地方试点集采。在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下,微创医疗的心血管介入国内业务很难再有既往业绩;阻止“现金牛”业务沦为“瘦狗”的关键就看,在CRM销售团队助力下,火鹰能否打开美、日等国的市场。

、骨科:人工关节全线中选,放量后或可突显全球供应链优势

理解微创骨科业务,还需从8年前的一次并购开始。01这一年,心血管两巨头微创、乐普都启动了一项大并购:微创以.9亿美元收购美国老牌骨科公司Wright的关节重建业务;乐普斥资.9亿元人民币,收购河南新帅克60%股权。

遇到+7集采前,新帅克大品种氯吡格雷从01年营收1.亿一路飙升至年的11.8亿元;但Wright的关节业务却拖累微创的业绩从盈利转为亏损,调整了两年多集团才盈亏平衡。

从长期来看,这次并购确实补足了微创的骨科版图,令之快速成为拥有覆盖髋关节、膝关节、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企业;冠脉支架集采后,骨科业务也成了微创营收的“杠把子”。但内部整合、消化亏损的过程,也是艰辛不断。

年的微创股东会上,公司创始人常兆华和CFO孙洪斌回忆:并购Wright前,这家公司正在接受美国司法部的调查,团队整体被打散,且业绩连续几年呈现两位数的下滑。一开始,微创的骨科业务几乎为零,收购完后重建团队、引进产品、解决供应商问题、培训医生、培育市场,经营性利润开始由负为正。

微创最初做骨科是从脊柱切入,一直到、00年,关节置换系统才在国内全线获批拿证。从微创骨科的营收情况也可以看出,00年,全球骨科业务板块营收亿美元;中国收入约0.亿美元,占比近15%;骨科海外收入1.71亿美元,占比超过85%,是微创骨科业绩的基本盘。

具体到今年进行集采的人工关节,去年国内关节“大户”春立医疗、爱康医疗的膝/髋关节收入都超过了8亿元;而微创关节在国内的市场份额约为1%。从这个角度来看,微创关节在中国相当于是“光脚企业”,通过集采可以快速放量,在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

本次关节集采中,微创骨科在髋关节的三个分组、膝关节,都有产品中选,且髋关节的陶瓷-聚乙烯产品、膝关节是在A组中选。相对而言,微创骨科的中选价在同行间处于中等偏上的序列,总中标量约1.5万套,占集采市场(5万套)近%。按照-元/套的价格估算,确定性的集采标内收入在1亿元左右。

国家人工关节集采中,医院意向采购量(来源:开标现场,6氪整理)

另外,考虑到经销渠道利润的压缩,跟台等伴随服务费也由厂商提供,市场销售费用率也会提高。在9月1日人工关节集采开标当天,现场参与竞标的微创高管曾向笔者表示:对于全球供应、体量大的企业,国外的器械也可以往中国调拨,成本也会更可控。

微创骨科业务负责人王固德也曾于9月披露:苏州骨科现在的关节产能是10万套,未来二期可以达到60万套。在能承接需求的情况下,人工关节的实际出货量也有望远超中标量,国内收入能否维持,关键还看标外放量情况。

三、上市子公司拼起千亿版图

1、心脉医疗:主动脉支架,稳健的模范生

借着注册制的东风,心脉医疗从申报到登陆科创板只用了10天。早在年创业时,微创就设立了冠脉介入、主动脉介入、神经介入三条业务线;01年时,心脉医疗公司成立,主营主动脉、外周血管介入的创新医疗器械,是技术、商业化双优秀的“模范生”。

00年心脉医疗营收收入.7亿元人民币,扣非归母净利润1.9亿元,净利率超过0%。其中,主动脉支架收入近亿元,占比高达80%。01年H1心脉归母净利润增长至1.85亿元。在主动脉介入领域,微创可以说是从fastfollow一步步走向firstinclass。

主动脉支架,主要分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多用于主动脉瘤/夹层患者的介入治疗。简单理解,冠脉支架是“疏通”冠脉粥样硬化,主动脉支架是通过“堵”、让动脉血改道,不流进动脉瘤/夹层中。所以主动脉支架上都有一层膜,称为“覆膜支架”,支架本体由镍钛合金材料组成,其上的覆膜则由高分子聚合材料编织而成。

在腹主动脉方面,早在00年,微创的分叉型主动脉覆膜支架Aegis就获批上市,也是国产最早的同类产品;而后升级版的Hercules、Minos也接连上市,产品线覆盖了一体式、两件式、三件套,比较全面。

同一领域中,先健科技的Ankura在中国上市时间也比较早,美敦力的Endurant、EndurantII因定位准确、适应症广等优点,医院产品用量最大。价格方面,综合投资人采访、心脉招股书、券商研报等得知:企业出厂价通常是终端价的0%-50%;国产主动脉介入支架价格约是进口产品的70%左右,价格上有一定优势。

与腹主动脉介入相比,胸主动脉相关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更高。在胸主动脉介入领域,主动脉弓分支支架是厂商争相抢占的技术高地,因为主动脉弓有多个重要的分支血管。微创研发的Castor分支支架,目前是全球唯一获批的、适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覆膜支架。Castor从立项研发到获批历经了10年,期间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了国内11家医院参与。

胸主动脉弓分支支架在研及上市产品,6氪整理

一位曾投资主动脉介入器械的投资人介绍:主动脉介入支架在材料上、产品设计上的创新,看似比较简单,但关键在于临床应用的效果:一是漏不漏,血流会不会内漏进瘤体或夹层;二是滑不滑,在动脉血的冲击下,支架会不会移动;三是术式的便捷度,是否适于年轻医生学习操作。

根据微创1月的最新披露,自年获批上市后,“Castor分支型支架累计植入余例,进入国内医院,产品创新性获得了临床专家的认可。”当前,微创在Castor的基础上,继续投入研发下一代的多分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

心脉医疗前总经理苗铮华曾介绍,目前主动脉介入领域,耗材的国产替代化率已经达到50%。她也谈及心脉的研发策略:销售一代、注册临床一代、预研一代,三代产品滚动研发,以保证有比较新的产品在市场上。她还表示:公司未来几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会保持在0%左右。

从*策端,由于主动脉介入治疗目前的渗透率还比较低,覆膜支架年植入量尚不足10万根,属于创新疗法;且支架型号特别多(长短不同、型号多达数百个),备货难度大。目前尚未有地方启动试点,短期内受集采的影响应不大,心脉医疗还可继续处于持续新产品上市的收获期。

、微创机器人:五条产品线,撑起高预期

微创机器人是微创集团分拆上市的第三家子公司,11月登陆港股以来,股价一路上涨,1月下旬市值已超过微创医疗母公司。

早在01年,微创就开始投入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从耗材涉足到医疗设备。彼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走红。达芬奇的部分专利从年开始陆续到期,50万美元/台的设备价格、近万元的单次手术耗材费和高额的开机费用,让众多厂商瞄准了国产平价替代的机遇。

近两三年,高值耗材集采的局势明朗,行业期待挤出来的费用将转移到精准治疗上,作为提高手术稳定性、精准度的创新设备,手术机器人在一级市场受到热捧,特别是骨科关节置换机器人、对标达芬奇的腔镜机器人等。

微创机器人的首席商务官、副总裁刘雨,曾在复星医药(达芬奇中国代理商)、美中互利(骨科机器人MAKO代理商)担任高管,在复星期间负责达芬奇机器人销售。

公司总裁何超博士,时年6岁,师从威高妙手机器人之父王树新,曾在航天系统内担任系统工程师,01年初加入微创研发手术机器人,现持有公司约5.7%的股权,身价数十亿。内生孵化子公司的高管,的确在这一波分拆上市中,享受到了“造富计划”的红利。

当前,微创机器人通过自研、引进,已形成了5条产品管线: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名:图迈)、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血管介入(R-one)、自然腔道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其中,图迈、鸿鹄进入NMPA绿色通道,正在临床试验中;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蜻蜓眼”已获批上市。

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对标达芬奇,目前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威高的同类产品“妙手”近日获批上市。

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公司)的一位前高管告诉6氪,“国内腔镜机器人目前在稳定性上,已经达到了不错的状态。但在灵活性上,跟达芬奇还有相当的差距,比如达芬奇的机械手可以适应几十种器械;经过十几年的迭代,在软件和智能层面也做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有逼真的力反馈,这一点很受临床医生欢迎。”

根据微创机器人的招股书,图迈四臂腔镜机器人在泌尿外科的手术(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不劣于达芬奇,预期0年初拿到三类证。后续定价策略、商业化进展还待观望;目前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图迈与达芬奇的价差,可能在几百万元人民币左右。

图迈手术机器人与达芬奇Si的头对头试验结果

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国内仅有史赛克的MAKO获批上市,售价约万元/台,医院可望而不可及的创新设备。微创国产的“鸿鹄”是一款膝关节置换机器人,骨科机器人的上市也被期待能拉动微创骨科关节假体的销售增长。

从竞争格局来看,切入骨科手术机器人、智能手术方案规划的企业已有多家,包括和华瑞博、长木谷、键嘉机器人、天智航(脊柱)等。目前在关节置换机器人领域,鸿鹄的临床审批进度领先同行,有望抢占市场先机。

除了图迈、鸿鹄这两个最具看点的手术机器人,微创与法国公司Robocath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引进血管介入机器人R-one(已在CE备案)。血管介入机器人直接应用场景包括冠脉PCI手术、神经介入、外周血管等,这些手术都需要在造影的条件下开展,临床医生需要“吃辐射”,使用机器人后,医生可以在导管室外精准操作,这成为可解决的痛点之一。

来源:《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01》

尽管机器人业务的商业化还没有启动,但微创已开始培训医生。据了解,截至11月,微创机器人已在国内建设10多家培训中心,培训了00多位外科医生,完成多台培训手术。

微创机器人上市后,对其市值的质疑一直存在。正式销售前,创新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审批进度决定着行业的预期和估值;商业化后,产品实际销售情况一旦连续不及预期,市值则很可能一泻千里。另外,当前腹腔手术机器人属于需要配置证(乙类)的大型医疗设备,医院采购需获得省级卫生部门的行*审批,当前全国累计装机量的配额仍为68台。

从大的逻辑来看,一方面*策当前鼓励采购国产医疗设备,中国手术机器人渗透率还相当低,截至00年底,国内腔镜和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安装量分别为台、17台,腔镜机器人的手术渗透率尚不到美国的1/5。

另一方面,中国基层市场对于手术机器人的临床诉求,更多在于降低医生的学习曲线,辅助医生缩小手术结果的方差,让基层医生能在短期内将一台手术做到平均水平。因此,在优质医生供给不足、且短期内难以突飞猛进的现实下,手术机器人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作为国内第一股,微创机器人也承载了更高的期待。

、微创心通:心脏瓣膜市场仍在培育,赛道已然内卷

近两三年,为什么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创新器械这么火?从临床角度,心脏瓣膜疾病在中国有数千万患者,此前因为要在心外科、进行开胸手术才能有效干预,大多老年人无法耐受大外科手术,所以治愈率很低。但随着瓣膜疾病的术式从开胸走向介入,就像当年从冠脉搭桥转向到冠脉支架,年初时,市场普遍认为另一个百亿赛道已开启。

6氪整理

01年月,微创心通医疗(0.HK)上市当日,市值一度冲刺到亿港元。

在瓣膜领域,微创心通的VitaFlow是继启明医疗、苏州杰成后第三个获批的国产TAVR产品。从前瞻性来看,年VitaFlow就在微创内部立项,00年完成例植入,辐射中心家(《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年度报告00年版》)。今年8月,心通的二代TAVR产品VitaFlowLiberty也获批上市。

今年初,在心脏瓣膜融资如日中天之际,乐普医疗董事长蒲忠杰在股东大会上,表示自己对瓣膜的判断失误:“我认为从商业的角度,年后进场瓣膜才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但是,今年TAVR商业化的实际情况却印证了上述判断。

TAVR在临床上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销售不及预期”这一问题正冲击着行业信心。01年初,微创给出的TAVR销售指引是完成台,但上半年实际出货量台,11月底下调指引至台。

这并非是微创心通一家面临的窘境,启明医疗全年指引TAVR手术终端植入量-台,上半年完成1台;沛嘉医疗产品月获批,截至8月底出货79套,植入8套(瑞信研究报告)。

一位二尖瓣修复器械创业公司创始人向6氪表示,从临床效果来看,TAVR毕竟是改变了人原有的生理结构,某种程度上并非是最优解决方案。

再者,TAVR瓣膜的价格高昂,目前微创心通的VitaFlow终端价最低,也要16-19万元/套,且没有像外科主动脉瓣置换一样普遍进入医保。另外,非常关键的一点,TAVR对医生水平、医院配置都有很高的要求,00年国内仅有00家中心可以开展TAVR手术。

中国PCI手术量历经了15年才进入指数上升的轨迹,尽管当前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能够判断:短期内,TAVR手术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指数上升的节点远未到来;因为支付方式、能力的不同,也很难按照美国的渗透率进行预估(年开展7万例)。

根据心通医疗01年H1的营收和出货量,心通TAVR销售给代理商的出厂价约在8万元/套。即便0年销量翻倍,实现-0台植入,考虑到其高达7.6%的销售费用率,短期内也很难拉动心通扭亏为盈。

在TAVR销售不及预期的行业背景下,各家纷纷投重金到二三尖瓣修复/置换的新器械开发。微创心通也在自主研发的同时,再次启动买买买,至今已网罗了多款产品。

今年,微创心通领投美国CMedical,成为其最大股东,并通过licensein的方式引入其三尖瓣置换产品在大中华区的权益。CMedical的二尖瓣置换器械AltaValve处于早期可行性研究临床试验阶段,三尖瓣置换产品即将启动FIM(首次人体试验)。从临床试验进度来看,与纽脉医疗、健世生物等同行相比,微创心通的二三尖瓣置换产品的确没有优势。

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01年10月

结语:

一款创新医疗器械,从立项到临床试验、再到审批上市,往往需要5-10年时间。上市之后,可能仅有-5年的收获期,就要面对一众的迭代竞争者;市场将一成熟,带量采购就会如期而至。

拆解微创医疗后可见,业绩亏损的局面今明两年可能依然难以扭转,靠大额募资支持研发的局面或将继续。在成熟市场,有带量采购、DRG等医保控费*策;新赛道上竞争激烈,创业公司们往往举公司之力,全力研发一两个产品。在这个局面下,微创能否保持国内高值耗材龙头的位置?

从年到现在,微创医疗已经成立了年,很多人曾质疑它的商业化能力、市值管理水平、并购资产的质地等,但却少有人质疑它对研发创新的坚持。悲观者担忧其一步步分拆剥离,最终留下一个控股平台。乐观者如国泰君安,按分部估值,认为00年微创医疗有望实现亿港元市值。

终局尚不可知,但行业呼唤的是创新和品质。凭借微创现有的格局,包括共享研发平台、临床试验体系、制造工艺和质控管理体系、海内外销售渠道,以及持续的并购,仍是最有可能成就中国版美敦力的企业之一。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创系市值版图超千亿,中国小美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