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F主动脉肠道瘘
TUhjnbcbe - 2021/11/21 20:26:00

概述

主动脉肠道瘘(AEF)是指主动脉与邻近肠道发生的病理性沟通。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AEF即无主动脉手术病史,而是由于主动脉本身的病变致动脉壁侵袭直接穿破至邻近肠腔,临床多见于十二指肠;继发性AEF则是由于主动脉手术后,移植血管吻合口处形成假性动脉瘤等,继而破裂穿入肠道,故继发性AEF又称移植物(人工血管)肠瘘。继发性的AEF较之原发性者常见得多。

病因

1.主动脉病变

原发性AEF多发生于腹主动脉,常因动脉粥样硬化性的腹主动脉瘤(肾下型)扩张侵袭直接穿破入肠道。比较罕见的原因是真菌性的、梅*性的或者外伤性的动脉瘤发生破裂所致。另外原发性主动脉炎、动脉的恶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亦为主动脉肠道瘘主要原因。

2.胃肠道病变

如肠系膜结核、沙门菌(Salmonella)、梅*和真菌病等并发肠道穿孔时,侵袭腹主动脉壁而发生内瘘。亦有十二指肠憩室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侵袭腹主动脉的报道。

3.胆道和胰腺疾病

如胆石症、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胆道系统和胰腺病变也可因侵袭腹主动脉而穿破。

4.主动脉手术

随着血管外科的广泛开展,动脉内膜切除、动脉瘤切除术后并发动脉肠道内瘘,已屡见不鲜。据报道此瘘多半发生于动脉瘤破裂的急诊切除术后,而择期手术则较少发生。

临床表现

原发性和继发性AEF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出血,腹部搏动性肿物和感染、体温升高。患者常主诉消瘦、无力、体重减轻、发热、腹痛或腰痛,但这些都不是其特异症状,若这些症状发生于腹主动脉移植后的几个月或几年,则应早期给予检查有否AEF的可能。

绝大部分继发的AEF患者表现为胃肠道出血,可以为大量出血,但也可为少量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多数出血初期为间歇自限性的,即信号性出血。若出血严重可导致心肌缺血,下肢坏死,肾衰竭或出现不可逆性休克。如移植血管或吻合口处形成的假性动脉瘤内的血肿细菌感染,患者可见寒战、发热、乏力或旧切口处有引流液流出。

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假动脉瘤继发血肿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细菌学培养

发生血肿感染时,血培养和伤口分泌物培养可有细胞生长。多为金*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术前血液细菌培养与再次手术时的移植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培养,菌种一致。

3.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

是最常应用的检查方法,其可深达十二指肠第4段,排除其他胃、十二指肠的出血。若发现十二指肠第3或第4段有黏膜缺损、血块或发现移植血管壁或其吻合口的缝线,则可明确诊断。EGD检查的确诊率约80%。在手术室中检查最理想。

4.增强CT检查

腹部及盆腔CT对于不明原因的败血症有一定的帮助,在AEF的患者,CT检查可发现于移植血管的周围有液体或气体,除此,CT检查若发现移植血管周围组织肿胀或炎症,动脉钙化边缘周围气体,假性动脉瘤,附近肠道壁增厚等。

5.血管造影

有时可见血管吻合口的远或近端的假性动脉瘤和造影剂流入肠管,则可明确诊断。但因血流速极快,很少见到典型的X线征。虽如此,血管造影可提供动脉解剖的特征及设计再手术。

6.磁共振(MRI成像)

MRI成像检查有可能准确检出移植血管是否有感染。若MRI检查发现移植血管周围于手术后3月仍有积液,则提示有感染,结合临床的其他指征可作出诊断。

7.其他检查

若病情稳定,不是大量消化道出血,可应用标记白细胞扫描,检出其出血部位。另外结肠镜、腔窦X线照相(Sinogram)等亦均有助于诊断。

诊断

病史或检查中有下列线索,应怀疑主动脉肠道瘘。

1.患者原仅有无痛性(或略痛、不适)的腹部搏动性肿块病史,近期出现腹痛或疼痛突然加剧,并涉及到腰背部时,常是动脉瘤破裂先兆。

2.腹部脐周可触及一膨胀性、搏动性肿块,并可听到收缩期杂音,但出血具有间歇性的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内镜可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然而,各种检查无一能够提示极其可靠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病征考虑,有时须剖腹探查才能获得诊断。

往期精彩回顾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

1
查看完整版本: F主动脉肠道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