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陈修园在其《医学三字经》中说,“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
由此可见,中风在古代为百病之首,其辨证有闭证与脱证之分,而小续命汤为临床治疗中风邪闭的重要处方。
古代“中风”病的内涵与范畴极为广泛,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存在交叉,但又有所不同。
然而,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同为中风主方,《千金要方》小续命汤与《古今录验》续命汤有何异同?小续命汤在汉唐之前,备受推崇,在后世为何会出现无人问津,甚至“三起三落”的跌宕起伏?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基于现代病理生理机制来诠释汉唐时代的“中风”病内涵;对小续命汤方证进行溯源;接下来,要基于“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临证思维模式来对小续命汤方证解读;同时比较《千金》小续命汤与《古今录验》续命汤方证异同;最后解读小续命汤方证传承史上“三起三落”的命运。
这里要给大家推荐一篇来自于中国医院熊兴江博士的论文——《古代“中风”内涵及《千金要方》小续命汤治疗脑梗死、脑出血体会》,作者在中国医院心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从事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研究多年,他在工作中反复思考提炼,在本刊发表了多篇经典名方治疗急危重症的相关论文(必看!临床一线专家运用《伤寒论》治疗急危重症、慢性疑难病的经验都在这了)。
在《古代“中风”内涵及《千金要方》小续命汤治疗脑梗死、脑出血体会》文中,作者体会如下:
《千金要方》小续命汤为治疗中风、风痱病的经典名方。在汉唐以前,小续命汤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为“内科第一方”,但在后世却被逐渐淹没,甚至历代医家弃而不用。之所以小续命汤会被“打入冷宫”,这与其“三起三落”的跌宕命运以及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内涵认识变化有关。在古代,中风内涵极为广泛,除急性脑梗塞、急性脑出血、脑出血后遗症等脑血管疾病之外,还包括面神经炎、不明原因的四肢无力、颈椎病、急性脊髓炎、急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皮肌炎、低钾麻痹、末梢神经炎等疾病。研究发现,《千金要方》小续命汤在治疗脑梗塞、脑出血时,能够显著缩短急性期病程,促进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等康复,其作用机制与现代医学治疗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一致。另外,本方禁用于脸红,心率快,血压高,大便不通,舌质红,苔*,脉弦数或弦劲有力,直冲寸口者。作者不仅回答了古代中风、小续命汤的相关问题,还分享了多例临床实际应用《千金》小续命汤治疗脑梗塞和脑出血的相关医案,并提出自己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作者发现,在充分理解古人关于“中风”内涵基础上,该方一旦用之得当,方证对应,在治疗重病大症时,其临床疗效如神,如其方名所言,能有“续命”之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