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有很多分型,但对一般市民来说,只要了解稳定型与不稳定型这两种就足够了。因为稳定型心绞痛在短期内没有较大变化或危险,而不稳定型心绞痛,虽发作不多但容易致命。
如何区分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呢?心绞痛患者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今天我们请两位医生来谈谈这个问题。
病例1
不到四十岁男子冠状动脉快堵住了
前不久,市民黄先生心口突然绞痛,赶紧到医院心外科就诊,冠脉造影显示,其冠状动脉快堵住了,医生立刻为其施行搭桥手术。
接诊的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匡锋说,患者比较年轻,还不到四十岁,他患的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如果没有及时就医,有可能会造成心肌梗死(简称心梗)。
匡锋说,心梗患者约70%有先兆症状,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患者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发生破裂、溃疡、出血或形成血栓,从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了不完全阻塞或过度收缩。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时候,疼痛程度要比稳定型心绞痛严重,也更凶险。
病例2
吃得太饱女子夜间突发心绞痛
60岁的赵女士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10年前,她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前几天,孙子过生日,她饱食了一顿大餐,当晚,睡梦中的她突然被一阵胸闷、心悸惊醒,随即出现呕吐、大小便失禁、烦躁、气喘、气促等症状,家人发现后,医院救治,此时的她已昏迷不醒,对旁人的呼喊没有反应,还出现了缺氧症状,双肺布满湿罗音,初步诊断为“心功能不全”。
医生向赵女士的家属了解她的病史,得知她自从被诊断为冠心病后,只要饱餐就会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曾多次住院,之后,她渐渐学会了控制饮食。但这次孙子生日,她自以为已控制饮食多年,身体状况保持得不错,偶尔饱吃一顿应该没问题,孰料,就是这顿大餐让她心绞痛发作,病情甚至比以往更严重。
饱餐一顿为何出现这样的后果?医院营养科主治医生林立群说,饱餐可诱发和加重心绞痛发作,这是因为饱餐后血中的儿茶酚胺增高,极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血流急剧减少,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
分析
如果没控制好
稳定型或转化为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如何区分呢?
匡锋说,稳定型心绞痛一般是活动或者情绪激动(如跟人吵架)后,会出现胸闷,时间较短,可能也就两三分钟,休息一下或者吃点药就能缓解。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休息或者睡觉的时候,没有任何征兆就可能发生,而且疼痛时间长,心脏怦怦跳,胸痛气短,也有人会出现头昏眼花,症状能持续十多分钟,吃药也不缓解。
匡锋说,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凶险的,女性患者比较多,十几岁的患者也有,致病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甚至长期痛风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实是心梗的一个信号,预示着冠脉里已经有血栓了。一旦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几天,最多不超过三个月的时间内,大概率可能发生心梗”。
不过,即便出现了不稳定型心绞痛,也不要过度紧张,医院就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引发因素如果没控制好,可能转化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任由病情继续发展的话,可能演变为心肌梗死。
建议
少吃多餐
饮食好习惯要长期坚持
林立群说,冠心病人尤其是既往有过心绞痛病史的,应避免暴饮暴食,以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的发生。
除了避免暴饮暴食,心绞痛患者还应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并长期坚持。建议心绞痛患者采用少吃多餐的进食方式,并控制好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热量、脂肪、胆固醇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像酒及含酒精饮料、甜食、油炸食物、动物的内脏、肥肉、蛋黄、鱼籽都应少吃,控制次数和单次摄入量,这些食物都含有比较多的胆固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碳酸饮料,最好也都不要食用。
饮食上,可以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如大豆及大豆制品(富含黄酮类),这些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及植物化学物的全谷物薯类(燕麦米、芋头、土豆等)和蔬果(如草莓、洋葱、莴笋、叶菜等),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脂质代谢,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预防
戒烟限酒不熬夜
定期做针对性检查
稳定型心绞痛如何避免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匡锋说,主要是生活方式上要注意,比如戒烟限酒,不熬夜,药物坚持吃,控制好体重、血压、血糖等,定期进行复查。
匡锋提醒,不论是稳定型心绞痛还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一旦出现胸痛,就要及时就医,因为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还可能是心梗或者主动脉夹层等。擅自服用药物可能加重病情,如心梗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的话,可能会造成血压下降,出现昏厥情况,加重病情。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做一些针对性体检,如肥胖、经常熬夜,又有高血压、高血脂或者高血糖的,最好定期做针对性检查。
(文/厦门晚报记者龚小莞汪燕妮漫画/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