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王朗对骂,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一段,但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诸葛亮和王朗根本没有见过面,因此也就不存在诸葛亮骂死王朗的事。那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有没有可依据的史料呢?当然有。
在三国史料中,诸葛亮虽没有和王朗发生口舌之争,却曾有笔墨相斗的情况。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歆、朗及纪子群,魏初为公辅大臣,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文多故不载。”歆就是华歆,朗即王朗,纪子群就是陈纪的儿子陈群,都是曹魏大臣,他们都与许靖有交情,因此都曾给许靖寄过书信,王朗曾寄过两次,《魏略》中有记载,多为叙别离之情,阐曹魏之正宗,希望许靖能回到中原,与他们共辅曹魏。另外,《诸葛亮集》也有载,建兴元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和太史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给诸葛亮,叙说曹魏承天应命,“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面对曹魏的與论攻势,诸葛亮就写了一篇《正议》的文章,对王朗之流的言论进行了严正反击。罗贯中正是采纳了这些,突发奇想,让诸葛亮与王朗才有了在《三国演义》中的对骂。
在《三国演义》中,王朗与诸葛亮对骂一段,经电视剧略加改编,显得十分精彩,畅快淋漓。这里列出以作欣赏。
王朗:“来者可是诸葛孔明?”诸葛亮:“正是。”王朗:“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诸葛亮:“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王朗:“(笑)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王朗:“囊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荧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诸葛亮:(狂笑数声)“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致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王朗:(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诸葛亮:(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王朗:(手捂胸口)“我、我、我……”诸葛亮(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王朗:“你、你……啊……”(坠于马下而死。)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王朗为什么受不了诸葛亮的责骂,气极而死呢?王朗原本汉官。汉献帝在被裹挟逃往长安之后,王朗曾经劝说陶谦遣使去长安觐见汉献帝,陶谦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汉献帝的嘉许,并且在此后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好处,被拜为安东将军。王朗也因功被封为会稽太守。在孙策打败吴郡的严白虎之后节节进逼,基于唇亡齿寒的原因,力排众议接纳了逃亡的严白虎,但遭到虞翻的反对。之后派遣大将周昕与孙策作战失败,自知不敌孙策而向中原逃亡。逃亡至中原后,受到曹操的赏识在朝中任职。在此之后则成为极力帮助曹操夺权的得力助手,与华歆等人联手,使曹操得以晋升至魏公、魏王的位子。曹操死后则威逼汉献帝禅让帝位与曹丕,成为魏国建立的一大功臣。王朗师从儒家。王朗生逢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本身精于研究经学典籍,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文人。他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很有名气。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王朗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和《周官传》。其子王肃子承父业,更是三国时期儒学大师。试想想,如此深通儒学的大师,怎能不深知儒家要义?儒家主张什么?主张三纲五常啊,主张“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主”啊。王朗本为汉官,就应该忠于汉室,可最后竟离经叛道,承认并拥护了曹魏代汉,明显没按儒家思想去做。诸葛亮说到了王郎痛处。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诸葛亮太了解王朗了,包括王朗从事的学问,王朗仕途经历,王朗其实就是一个口喊儒家思想,实际见机而作的虚假卫道士。王朗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真的是“秃子面前忌说光”,最怕别人揭露他这一背离儒家的行为。诸葛亮正是抓住了王朗这一道德丑点,对他大肆挞伐,可谓句句犹如刺心尖刀,扎得王朗毫无招架之功,只有受气之心。可以说,王朗明明知道自己的短处,却在诸葛孔明面前大谈什么天数自然,主动来招惹孔明毒舌,自己却又胸量狭窄,羞愧难当,真是自取其辱,自寻死路。王郎年事已高。王朗是“汉朝元老大臣”,后又任魏国司徒,属于“三公”之列,一生高官厚禄,饮食自然也是膏粱厚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脂肪,高胆固醇欣食,很容易动脉粥样硬化。再加年龄七十有六,当神经亢奋时,很容易冠状动脉急剧收缩,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很容易发生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病情严重,就容易猝死。
看了《三国演义》,王朗能被诸葛亮骂死,总感到不可思议。鉴于以上原因,诸葛亮正是紧紧抓住王朗这一道德污点,不给王朗辩驳的余地,一通揭短大骂,王朗猝死也应该是很有可能的。罗贯中如此安排,通过针锋相对的论战,不仅显示了诸葛亮对蜀汉的无比忠心,也进一步显示了蜀汉的正统性,为尊刘贬曹大大地浓墨重彩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