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CT和冠脉造影都可以针对冠脉病变程度做出诊断,除了这两种检查方法以外,还有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测手段,但是只有冠脉CT和冠脉造影这两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均可以透过医学影像,直观看到患者都冠状动脉以及血管分支是否有病变发生,但是适用情况并不相同。
★冠脉CT和冠脉造影有哪些区别?
●价格不同
若冠心病患者并无其他并发症因素影响,那么更适用于冠脉CT,其检查费用也低于冠脉造影,检查价格在-左右,因此对于工薪阶层患者来说,选择冠脉CT也可以降低检查费用。
其价格低于冠脉造影,但是冠脉造影检查可以更直观的发现血管中的堵塞情况以及是否有血栓斑块、血管是否空间狭窄等,这些都是CT无法给予的直观表现,通过观察这些症状能够预测未来病情的发展程度,而冠脉造影价格费用在-左右。
●风险不同
冠脉CT风险低,无需开刀,属于无创检查,对身体创伤也较小,检查时间也更短;而冠脉造影风险高,因为要将造影剂由探头导管送到动脉处进行注射,才能让血管状态清晰呈现在影像中,属于有创检查,属于一种小型手术,有部分患者在注射造影剂后,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从生理角度上看,冠脉造影的风险更大。
●患者心理承受不同
冠脉造影采用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实行,在注射麻醉药时,患者会感觉到胀痛,此为生理上疼痛,且导管进入到身体内时,有部分患者会感觉到恐慌,此为心理上疼痛;而冠脉CT则无需经历以上情况。
★诊断冠心病,选冠脉CT,还是冠脉造影?
●冠脉CT
该检查适用于心前区有不适感时做诊断,因此更适合早期冠心病。通过多排螺旋CT进行一次性的大面积扫描,出具报告结果快,且无需住院观察。但做该项检查时会发射出大量X射线,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因此在短期内不频繁检查,在检查时应做好防护措施以降低辐射伤害,对于甲状腺、腹部、生殖处需严格做用防护垫遮好。
◆冠脉CT报告分为以下5类
●未见发现明显斑块和明显狭窄情况,能够冠脉中发生动脉硬化的可能性较低,提示冠脉无异常;
●可明显观察到粥样化硬块,但该情况心肌缺血症状可控制,在血管狭窄率为20%-50%时,启动药物治疗可缓解动脉硬化;
●血管狭窄率介于50%-70%时,该症状下位于临近病变阶段,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可采用运动试验、心肌负荷、心肌灌注等检查心肌健康状况,若此时采用冠脉造影则可为诊断提供便利;
●当血管狭窄率≥70%时,必须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此时心肌细胞死亡面积较大,需及时疏通堵塞血管。
通常,冠脉CT报告上既钙化、钙化、混合,这3类斑块性质,后两者均有诱发心梗的可能性,密度越高的斑块则心肌健康状况越低。
★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虽然是有创检查,但是检查报告得到的收益大于创伤,因此在必要情况下结合冠脉造影报告结果,可让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明确。通过造影剂注射到患者动脉处,让造影剂充盈血管后,可得到更加清晰的医学影像。因此,若出现以下3种情况的话,就需要做冠脉造影:
◆其他检查都指向冠心病
在患者做该项检查之前,先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做多方位检查,若基础检查报告均指向患有冠心病的可能,则主张进一步做冠脉造影检查。
◆重度心律失常
在进行多项检查后均未找到心律失常诱发条件,未受其他疾病治疗影响的情况下,也主张进行冠脉造影检查。
◆重度动脉粥样硬化
若冠状动脉已经严重硬化后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因此需要通过冠脉造影检查报告后,才能确定手术方案。
★冠脉造影有哪些危害?
●造影剂危害
造影剂是一种化学制剂,主要成分为碘,在使用剂量较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其依旧存在风险,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若对碘过敏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会诱发窒息的可能,但若是患者过敏反应不大,有少许皮疹、风团出现时,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得到缓解,再经过权衡利弊后,可考虑继续检查。
●辐射危害
冠脉造影与冠脉CT相比,照射在患者身上的辐射量更大,且检查时间也更长,1张冠脉造影影像约等于10张胸片CT的辐射量,因此若处于孕产期需要提前告知医生,避免应辐射而诱发流产。
●穿刺创伤
与静脉注射不同的是,冠脉造影需要将导管刺入到股动脉或者桡动脉,因此有可能会出现血肿、静脉瘘等症状,因此,在术前一定要对规范操作流程和技术,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在患者体内留下多余创面,另外,在术后也需要对穿刺创面进行护理。
●其他危害
患者可能会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心律不齐、心律失常的情况,可能与患者心理有关,因此在术前应缓解患者压力,缓解患者不安情绪,在操作过程中也可适当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安慰与支持,这样更有利于完成冠脉造影检查。
综上,冠脉CT检查适用于早期胸疼患者,而冠脉造影则适用于重度胸疼患者,冠脉造影属于是否能确诊为冠心病的*金标准检查项目,说明误诊率极小,若冠脉CT报告有异常,则再决定做冠脉造影。
冠脉CT是一项常规检查项目,因此应用广泛度要关于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检测冠心病的精准度高,但也存在局限性,若患者属于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较差、对造影剂严重过敏患者均不适用于该项检查。具体选择哪项检查,需医生结合患者病情后再做决定。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