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高血压是一种老年性疾病,然而一次高考体检后,年仅18岁的李同学却被贴上“高血压患者”的标签,年纪轻轻就加入了高血压大*。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全国高血压患者约有3亿人,不仅涉及面广,也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甚至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因此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上肢血压比下肢高了50mmHg
今年3月,李同学参加例行的高考考前体检,竟意外发现了自己的血压高得离谱,达到/mmHg,按照高血压分级标准,这已经属于3级的重度高血压。但高考临近,家人认为可能是压力大造成的,也考虑到不要影响学业,并没有住院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他规规矩矩地定时服用3种降压药,平稳度过了高三。
高考结束后,他放松了警惕,开始陆续停止服用降压药。然而没过多久,就经常出现头晕头痛,一测量血压,又高达/mmHg,原来高血压一直未曾离去!
年纪轻轻就这样,岂不是要吃一辈子的降压药?家人带着他来到广医院(医院)寻求治愈的希望。随后在心血管科住院。
入院检查后发现,李同学左右手的血压是对称的,但上下肢的血压却存在异常情况:上肢血压为/92mmHg,下肢血压却是/58mmHg,异常的端倪被发现了。
李同学的主管医生、心血管科主治医师苏志远指出,通常下肢血压会比上肢血压高20-40mmHg,经过多次准确测量,李同学有将近50mmHg的上下肢血压差,超过正常范围,怀疑他很可能存在血管方面的疾病病因。
有了大致方向后,心血管科为他安排了主动脉CTA检查,查清了高血压的罪魁祸首:先天性主动脉狭窄。
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科学科主任叶健烽教授介绍,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很难被发现,因为该病的患者从小就血压偏高,而且血压是缓慢增高,会让患者的身体逐渐耐受高血压,从而很少表现出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高血压症状。
但没有症状却不意味着没有危害,缩窄处以下的血流减少,会导致多器官长期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影响器官脏器功能,患者常有胃肠疾病以及下肢无力的症状;而缩窄处以上的血流增多,则会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引起颈动脉、颅内血管的硬化,增加脑出血、脑梗死的风险,长时间的高血压也会使患者左心室肥厚,最终造成心衰,危及生命。
介入“一针”治好高血压
目前,主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开胸手术以及微创介入手术。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微创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病人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广受青睐。
针对李同学的病情,叶健烽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7月26日,心血管科副主任侯炽均、陈英俊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了“主动脉缩窄支架植入术”,将球囊、支架通过股动脉穿刺送至狭窄部位,在支架撑开后,血压立刻从/92mmHg下降至/60mmHg,上下肢的收缩压差也从47mmHg降至8mmHg。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仅留下针头大小的穿刺伤口,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只是打了一支针。
叶健烽指出,大多数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难以直接干预病因,只能靠药物降低血压。但有5%-10%的高血压患者属于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这类患者若能找到确切病因,对因治疗后是有很大概率可以治愈高血压的。
布局莞邑高血压防控网络,促进更多血压“达标”
我国高血压防治呈现“三高、三低、三不”特点,即高患病、高致残、高死亡,低知晓、低治疗、低控制,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吃药,对高血压防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广医院(医院)是东莞地区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国家高血压达医院,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医护人员培训和患者健康教育,优化高血压诊疗规范,持续推动学科发展,完善双向转诊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群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
叶健烽提醒,发现高血压后,医院筛查,原发性高血压要尽早干预、尽早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若是继发性高血压,可及时治疗原发病,有机会治好高血压,或者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出现。尤其是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认真排查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并积极干预,以免耽误病情。
欧雅琴
欧雅琴
健康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