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医学角度讲,脑供血不足,本质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病症,它和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有千丝万缕联系,中老年群体必须意识到其危害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在于,脑供血不足,对身体健康危害性有多高?应该如何有效预防?医生给出确切答案。
脑供血不足
在临床上,它也叫作脑后循环缺血,致病因素和小脑椎基底、颈动脉、脑干血氧供给不足息息相关。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脑供血不足划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脑供血不足,可以说是中老年群体常见病,目前医学界已有明确诊治方案。相比较而言,国内对慢性脑供血研究不足,重视程度也不高,只能明确一点:它有可能是脑梗死、脑卒中、脑溢血前期表现。
脑供血不足,对身体健康有危害吗?
很明显,严重脑供血不足,必然会让中老年群体陷入危险境地:
——精神抑制
脑供血不足,意味着脑组织、脑细胞,血氧供给缺失,它会抑制中枢神经调节功能,患者将会出现头昏脑涨、精神萎靡、嗜睡、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效率下降、睡眠障碍等问题。
——脑部血栓生成
脑部如果一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血液流通量则相应缩减,将有一定几率引起血脂斑块、血栓沉积,若不慎卡在主动脉血管中,患者就会有行动不便、嘴歪眼斜、偏瘫风险。
——面部器官失常
临床典型症状主要包括:持续性耳鸣、暂时性耳聋、视力模糊、味觉丧失、言语功能下降等。
医生提醒:脑供血不足患者,如果出现5种情况,必须尽早就医筛查
——持续性头晕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群体会出现头晕情况,一般由睡眠不足、体力劳动量超标引起,适当休息即可恢复正常。
但是,有些中老年群体存在持续性头晕情况,就要警惕脑缺血等病症,尽早就医排查,才是明智之举。
——视力骤降
脑部血氧供给不足,也会对视神经、视网膜产生压迫感,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问题。
——精神异常
临床案例上,80%以上脑缺血患者会有精神异常症状,典型代表就是嗜睡、性格骤变、焦虑、急躁、意识模糊等。
——活动障碍
语言含混不清、口涎不止、吞咽困难、单侧肢体麻木、行动不便等活动障碍,都是脑供血不足预警。
——四肢麻木
此前提到,脑供血不足会抑制中枢植物神经,它往往“牵一发动全身”,患者面部神经、肢体神经也会受到相应影响,麻木感挥之不去。
脑供血不足,致病因素有哪些?
长期通宵熬夜
精神长期高度集中、用脑过度
体力劳动量超标、休息不足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缺铁性贫血等)
心脏功能不全
血管硬化、颈动脉斑块
颈椎病、腰椎病
生活中哪些举措,可以有效预防脑供血不足?
——科学运动
太极拳、慢跑、散步、广场舞等都属于中轻度有氧运动,它们可以有效拉高新陈代谢速率,强化心肺功能,保证血氧供给。
——合理作息
中老年群体是脑供血不足“重灾区”,他们必须坚持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睡眠时间。同时,日间活动不能久坐不动,也不可以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否则就有可能中招颈椎病,压迫神经。
——开展益智活动
让大脑长期保持思考状态,才能有效促进血氧供给,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看书看报等,都是不错选择。
——绿色饮食
心脑血管疾病也是脑供血不足致病因素之一,它属于慢性代谢病范畴,我们可以通过调控饮食,降低血管硬化概率,不妨尝试多吃瓜果蔬菜和深海鱼。
——定期检查
中老年群体,一定要警惕三高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定期检查完全可以满足需求,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