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策支持以及多平台培育之下,医生的创新创业正走向台前,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医疗服务的目标。
9月5日~7日,为期三天的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暨医疗器械创新周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瞩目的创新盛会,医疗器械创新周致力于深化行业产学研用资监各环节合作,搭建更加高效实用的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要求,完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疗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到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
为实现这一目标,多方正在打造孵化平台创造机会,希望能够为医疗器械涉及的多个环节(从医生、技术人员到企业和资本)“穿针引线”,以促进器械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合作。从源头到落地,中国的医疗创新正处于规范化的跑道上,一个创新医疗器械生态圈正在逐步形成。
其中,波士顿科学(BostonScientificCorporation)作为一家专注于高端医疗器械的企业,为进一步扶持创新,联合清华技术转移研究院成立了一个创新孵化平台——T3创库,同时,联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打造了“卓越心血管创新中心”以及创新孵化平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加速中国医生创新想法的转化和落地。
一站式解决创新创业问题
从医疗器械创新的整体链条上来看,临床医生的创新创业不可或缺。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认为,从国际创新的发展经验来看,医生是创新的源头,因为医生知道临床需要什么,器械可以怎么去改进和创新。那么,打通医生创新转化闭环,即从创新、研发、临床实验到审批、上市等各个环节,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暨医疗器械创新周应运而生。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从年首次举办至今,已经在业内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主要目的是激发临床医生、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强创新与临床应用和资本衔接,深化医疗器械产业“产学研用监”各环节合作,推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首届大赛在90天的时间里报名了个项目,今年同样时间报名个项目,数量上翻了一倍还多。参赛的除了有国家医学创新中心、医院,还有科研院所等。”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表示。
本次创新周期间临床医生的参与也显著增加,比去年增长了三倍。可见医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高企。姜峰表示,今年也因此特别开设了首届中国医生创新创业论坛(CDIEC)。在论坛上,院士、企业代表就医生创业分享了经验及建议,比如怎样处理专利问题、产品的商业化问题等。将创新周与大赛结合在一起举办,是为了给所有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提供一个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在最短时间内和资本和产业进行对接。
姜峰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产品的创新周期三到五年的居多,对临床医生来说产品层面的创新还不是最难的,我更担心的是公司运营问题。”
因为医生通常不擅长运营公司,而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更新换代、以及配套的服务等都是产品转化过程中同样重要的环节。
打造医疗创新生态圈
举办创新周的目的,是想让这些初始的创新团队成长得更快,帮助他们在项目的早中期阶段,就把创新服务资源包括投资人、服务机构、临床试验企业、专利市场等进行对接,“早期对接才有效,否则当一个产品已经做完所有试验送到药监局注册时,许多工艺都无法更改了,无法将最新的创新技术、配件等纳入。”姜峰说。
在这个过程中,波士顿科学走在了前列,携手“*产学研医”医疗行业全价值链的合作伙伴,打造中国本土医疗创新生态圈。“第一跟医生合作,和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立卓越心血管创新中心;第二,我们在北京有T3创库作为创新加速器,同时在上海有研发中心,我们能够跟学校、科研院紧密合作,;第三,设立风投与基金参与早期的创业项目;第四,跟物流平台合作,让产医院。”波士顿科学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王欣说,“一个企业在医疗领域要做颠覆式创新、要发展和壮大,一定要抱团取暖,合作共进,一起发展。”
葛均波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们就和波士顿科学设立心血管领域的创新交流与孵化平台‘卓越心血管创新中心’。我们每年招60个年轻人进行创新培训和前期的项目投资。”CCI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已诞生了60多项原创专利,有接近十家企业由CCI学生创立,诞生了一系列的产品。
波士顿科学每年在产品研发投入上超过10亿美元,年在全球上市款全新产品,获得项授权专利。葛均波认为,波士顿科学参与的卓越心血管创新中心,未来毫无疑问会成为目前在医疗器械特别是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当中的引擎。
为提升国内医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医生和企业之间进行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泌尿外科孙颖浩教授创立了UA-吉尼斯(Genius)创新大赛,以促进器械研究成果转化。
孙颖浩认为,现在产学研用的平台已经有一些了,包括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和医疗器械创新周,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信息的对称和充分的沟通交流还有提升空间,一些专科的创新整合还不够,专科本身创新能力的挖掘及可能的一些相关联专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上,都可以再通过一些机制做得更好。
本土医疗创新崛起
《“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要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就本土创新能力而言,多位专家认为,国内的医药器械创新水平已经有所提升,不过行业瓶颈仍有待破解。
姜峰就行业的发展瓶颈提出了四点看法,首先,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进一步重视,涉及产品注册采购环节等配套细则还有待明确;第二,各级*府在经费资助方面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目前考虑技术因素过多,但一个项目运作成功将产品公司化运营,技术只占据了30~40%,还要考虑团队运营能力等,第三,目前国内医药器械行业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不到8%,但已有家公司,国家应该引导行业良性产业循环,要让大企业和小企业合作,打造产业群和产业链,省份、园区之间应该提倡差异化竞争。第四,市场准入方面,创新产品终于拿到证了,但是可能过不了招标定价等环节,创新产品在流通渠道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就目前的创新环境而言,葛均波则认为,我国的社会资本现在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参与途径,医疗器械的创新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为无法保证一个创新产品一定就能成功,需要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原始创新,这条路还有待努力。其他方面建议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呼吁行*管理部门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在中国和本土企业的合作方面,波士顿科学做出了一些成绩,年宣布和苏州法兰克曼医疗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促进中国本土的创新产品研发;年与品驰医疗合作,在中国共同建立神经调节研究中心,加速中国神经调节领域的创新。参与到本土创业的氛围,通过投资、合作、合资包括技术转变的形式来实现探索。
王欣表示,中国医生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科创板中很多企业是医疗器械的企业。未来也将积极参与这种创新的活动,同时加强像与CCI这样的医生创新联盟的战略合作,还有加强与本土企业的互动。
当前,整个医疗器械发展呈现出智能化、自动化及面向精准再生智慧医学集中发展的特点。推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创业,就是要推动医疗器械领域整体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创新创业发展战略。
孙颖浩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特别是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医用机器人的推进会越来越快,也会做得越来越好。中国在人工智能包括医用机器人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地方已经可以跟国外同类的产品媲美。无论是5G、人工智能还是医学,科技创新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过程中最先看的还是市场。
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郭伟表示,相较于心血管和脑血管领域,目前,血管外科的医疗器械还处于早期阶段,虽然一些疾病的器材发展不错,但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很多疾病仍没有器材可使用,例如主动脉器材里涉及到重建分支血管的器材,全世界都没有特别成熟的,其他还包括治疗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硬化的器材等,而涉及静脉治疗的器材更是处于刚起步阶段,仅有一些静脉支架、滤器、导管等,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虽然外周血管的整体器械发展比较落后,但这个市场空间很大,未来是一片蓝海。
据《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状况报告》,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整体销售规模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约为亿元。据PwC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年均增幅将在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