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重要病理基础。高血压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最终导致靶器官功能障碍。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药物,能够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是预防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重要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整体防治的基石并且贯穿于综合管理全过程。
主要包括:①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②控制体质量,使体质量指数维持在18.5~23.9kg/m2;③戒烟限酒;④规律运动,避免竞技性运动;⑤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综合使用心血管病10年及终生风险评估工具,对人群进行划分。对于心血管病10年风险处中、低危人群,目前不推荐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对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后心血管病10年风险为高危的40~70岁成年人,在权衡获益和出血风险后,可服用阿司匹林(75~mg/d)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长期使用前建议行出血风险评估,必要时检测便潜血和幽门螺旋杆菌,避免严重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
血脂异常干预
推荐:
(1)年龄<40岁且血脂为理想水平者,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者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是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建议:
①中低危个体,LDL-C<3.4mmol/L(mg/dl)或降低幅度≥30%。
②高危个体(包括LDL-C≥4.9mmol/L的严重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年龄>40岁糖尿病患者),LDL-C<2.6mmol/L(mg/dl)或降低幅度≥50%。
(3)遗传性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nmol/L(mg/dl)者发生ASCVD风险等同于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建议每位成人至少行一次Lp(a)水平检测。
(4)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仍不达标者首选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可联合用药,如加用依折麦布和(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等。
血糖监测和控制
目前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推荐:①对于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尽早行糖尿病筛查;
②对于儿童或青少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宜从10岁或青春期开始行糖尿病筛查;
③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复查1次;
④主要筛查指标包括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如空腹血糖≥6.1mmol/L或随机血糖≥7.8mmol/L,应进一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⑤在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药物治疗首选口服二甲双胍。
血压管理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推荐:
①年龄≥18岁健康人群至少每年监测血压1次。鼓励采用家庭自测血压(精神高度焦虑患者除外)。
②根据心血管风险分层:高危/很高危者,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同时立即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并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中危者,改善生活方式数周后,若血压未得到控制,则开始降压药物治疗;低危者,改善生活方式1~3个月后,如血压仍不达标可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摘自:赵连友,孙英贤,李玉明,等.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8(2):-.
转自: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