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导读
第十届临床心血管病大会(CCC)暨第十六届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会议将于年1月18日-20日在北京九华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医心特别采访了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医院吕树铮教授,全面解读本次大会亮点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焦点问题。
1
冠心病介入沙龙打造全面交流经验平台
医心:第十届临床心血管病大会(CCC)暨第十六届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会议召开在即,作为大会主席,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下本届大会的特色和亮点?
吕树铮教授: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是国内较早开始以完全交流经验为内容的会议,众多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临床介入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而不仅仅是宣传指南或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现在很多会议也在学习这个特点,有利于更多医生在冠状动脉手术技能水平、临床能力方面的提高。秉承“通过个案凝聚共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宗旨是冠心病介入沙龙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举办多届、经久不衰、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现在医学逐渐做到了个性化治疗,而冠心病介入沙龙可以成为解决个性化治疗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由于卫医院介入的准入管理,本届会议也迎合了新形势的改变,增加了对初级医生的培训版块。
医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能帮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开通罪犯血管实现血运重建,从而恢复再灌注。然而临床中有近一半的AMI患者在造影时发现非梗死相关血管中也存在明显狭窄,对于这些患者应如何处理,各项研究说法不一,在临床实践中,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干预时应如何在紧急与分期完全血运重建治疗策略之间进行选择?
吕树铮教授:这方面各种临床研究的结果都不太一样,因为不像单纯药物试验的结果会相对统一,介入手术操作临床试验的结果会有相当多的差异,这跟医生临床手术操作技巧和临床经验直接相关。临床指南中不能含有太多的医生经验,指南更多的是为初中级医生提供参考,高层医生是指南的创建者,所以高层医生很多不按指南指导的去做,他们要不断创新、探索更多的新技术。指南要适用于各种水平的医生,所以得出的结果可能会是五花八门。
例如,关于心梗以后是只做心梗相关血管还是心梗相关以外的血管同时做,亦或者是分期做?目前大家逐渐形成的共识是当出现心梗相关血管开通以后血流动力学依然不稳定的情况,应该开通其他支配心肌比较大且依然严重狭窄的血管;对于没有对血流动力学有很大影响的血管还是不处理为好。曾有试验结果表明,同时处理后的患者二次手术概率降低,也为患者节省了费用,但同时处理可能会增加患者术中或术后的死亡率。这些试验的共同点是患者再住院率下降,但报告的死亡率是不同的。
最近发布的一项关于心源性休克是否处理非心梗相关血管的研究,其中临床入选仍存在问题:一部分入选患者是真正心源性休克还是只是低血压状态,尚不能确定;另外两组交叉病例也可能有问题。医学统计采用p值,p值大于或者小于5%,当两组交叉,虽然表面上临床设计很合理,是随机、双盲或单盲,但是出于医学伦理学,医生不能见死不救,撕标签的时候患者应进入A组,但是实际操作当中A组解决不了患者的问题则必须要进入B组,这样两组交叉就大于5%,入组的交叉病例数过高,最后必然得不出统计学结果。所以我个人认为,医生在临床处理问题中更多的不是遵循指南,而是根据医生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
2
冠脉介入器械发展——新技术、新期望
医心:冠脉介入器械的发展也一直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