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连心心连身,30亿次无休止的跳动,陪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303318890248&wfr=spider&for=pc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心脏”二字,你能看到什么?是各种与心脏有关的知识信息,还是各种由心脏引发的疾病。事实上,作为高速发展的心内科,它仅用了短短的半个世纪,就成功研发出了各项前沿的医疗技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植入式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这些技术,不仅能救人于危难之中,也让我们人类对心脏这门器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普罗大众对心脏的认识,还多停留于“形似桃子”、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这类认知中;而且我们更多的时候会将心“个性化”,让这颗独一无二的心承载我们的情绪和想法。年,一项覆盖52个国家,涉及名患者的研究显示,包括抑郁和压力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都是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们与高血压齐平,且略低于糖尿病。也就是说,心脏这颗包含了人类各种明喻暗喻的血皿,绝不是仅具有泵血的功能,它还有属于自己的“情绪”,会受人类自身情绪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健康。当恐惧和压力影响大脑时,它们也在潜移默化影响心脏,进而引发心脏骤然停博,导致心源性猝死。

美国心脏科医生桑迪普·乔哈尔,在年亲眼目睹57岁的祖父遭遇心源性猝死的事故后,开启了探索心脏的医学之路。现如今,乔哈尔不仅成为了心脏科医生中的翘楚,为心内科的患者排忧解难;还常年为《纽约时报》撰稿,普及与心脏相关的知识。《心脏简史》便是乔哈尔的最新力作,书中不仅梳理了心脏疾病的历史脉络,更细腻地讲述了乔哈尔的医学心路历程,以及他与心脏病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高中时期的乔哈尔在生物课上第一次直面了心脏这一器官。那时的他选择了一项检验体蛙心电节律的实验课题,从借到电流示波器、增压器、手术刀、解剖盘等设备,再到去小池塘捕捉青蛙,这一系列操作简单易得。但真正来到解剖青蛙这一活物时,小乔哈尔则陷入了困局。当乔哈尔准备切开青蛙背上的黄色皮肤时,青蛙开始拼命蹬腿挣扎,试图逃脱;不得已,他只能将手术刀尖对准青蛙的枕骨大孔,直戳颅底;待青蛙不动弹之后,乔哈尔便沿着青蛙胸部作纵形切口,试图拨开其他器官直面心脏。奈何电极片太大,青蛙的心脏太小,再加上乔哈尔内心的恐惧,最终炸焦了青蛙的整个胸腔,未能成功完成实验课题。

进入医学院后,乔哈尔有两年的时间学习人体解剖。在跟随老师了解基本情况后,乔哈尔迎来了自己的“独立解剖”环节,而帮助他完成此项任务的是一位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在进行简单的心理建设后,乔哈尔拿起手术刀,切开了老人的皮肤。人类的心脏被相邻的肺和胸膜包裹,此时老人的心脏也被毗邻的肺和肥厚的胸膜所遮盖着。事实上,人类的体腔内部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左右对称,左肺的中叶受到心脏的挤压,在胚胎发育期就会萎缩,因此左肺分为两叶,而与之相对的右肺则有三叶。乔哈尔发现,老人的两肺均有黑色斑块,这有可能是吸烟,也有可能城市污染所致。

随着乔哈尔进一步解剖,他终于看到了心脏,这颗类似倒置的火山模样的器皿,占据着胸腔中部,前至胸骨,后至脊椎,下至横膈膜。随后,乔哈尔进行了简单的分离,将心脏从黄色的心包中取了出来,开始进一步观察研究。《心脏简史》书中提到,老人的主动脉,即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向全身的大动脉中,堆积了大量如大理石般坚硬的胆固醇斑块,尤其是在切割左侧冠状动脉时,更是感觉到了明显的沙砾阻隔感。动脉中这一片长长的深褐色血凝块,便是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地方。破裂导致凝血因子释放,血小板像一尾尾小鱼一样涌向创伤部位,它们聚集形成血栓,阻塞了动脉,导致心脏骤停和组织坏死,最终引发死亡。

20世纪60年代初,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理学机制才被医学者们大致探明,一切问题皆为管道问题,想要疏通,就要先找到阻塞处。为了在幽暗的人体内找到阻塞处,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心脏导管实验室的主任梅森索尼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他想通过造影剂和X线来显示冠脉血流,进而找到斑块的位置。

虽然有寻找斑块这类预防性的手段,但从本质上来说,心脏是一个电器官。人体内的电胁冲刺激心脏细胞中的特殊蛋白,令它们聚集一起,从而使整个器官收缩。如果没有了电流,就会没有心跳。电脉冲节律一旦异常,会损害心胜的泵血功能。因此,对心脏学家来说,不仅需要未雨绸缪,事先了解病理情况;更需要在关键时刻,帮助病人恢复心脏,重拾心律。

毕业于剑桥大学生理学学院的乔治·迈恩斯在研究心脏跳动时发现,心脏除了正常传导路径外,还有小的电通道。迈恩斯认为,小的电通道在理论上可以形成循环波,能在关键时刻取代窦房结的活动,成为心脏的主要起搏者。此外,迈恩斯还发现,人类的心脏周期中存在一个狭窄的时期,人类若在这个仅有10毫秒的时期内受到类似电击的刺激,完全有可能导致一个正常的心脏出现纤颤甚至骤然停止,因此迈恩斯将这一时期称为“一个易颤的时期”。后期的医学者正是受到“易颤期”的启发,发明了除颤仪,帮助病人及时恢复心脏跳动。

Heartinhistory桑迪普·乔哈尔著一本了解心脏器官的脉络走向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42.3购买

从小约翰·希舍姆·吉本设计的早期心肺机、到沃德·福斯曼研究的心脏导管试验、再到威尔逊·格雷特巴奇研发的植入式起搏器,以及现在医学界熟知的冠脉造影、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冠脉搭桥手术等,心脏病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

但即便如此,这颗掌握了人们生死的冷面阉魔依然十分脆弱。除了在医学上拯救心脏外,人类自身还需要强化心脏保护的意识。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脏病专家迪恩奥尼什的研究小组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论文,研究人员指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运动、饮食、心态都会对心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截至目前来看,癌症似乎在取代心脏病,成为影响人类寿命的主要病因。但心脏疾病依然不可小觑,我们依然应该对心脏心怀敬畏,切勿过度放纵,引火烧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