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颈动脉斑块,符合哪些条件才是高危风险本文 [复制链接]

1#

很多朋友在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时候,都会被诊断出颈动脉存在斑块的问题,颈动脉是人体供血的重要动脉血管,如果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问题,其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加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颈动脉斑块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予以重视。

当大家谈起颈动脉斑块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软硬来判断颈动脉斑块的风险程度,通常认为硬斑块就相对稳定,而软斑块则是易损的高风险斑块,还有一些软硬混合情况的斑块,其风险评估往往就更难,但实际上我们对于颈动脉斑块风险的判断,其应该考虑的因素和情况,比考虑单纯的软还是硬还要多得多。

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

如果说要评估颈动脉斑块的风险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斑块的稳定性,不谈软还是硬,把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是更科学的说法。颈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斑块,与多种因素的影响,脂质在颈动脉内膜下方的逐渐沉积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沉积的脂质被进一步氧化融合,形成黄色的脂质核心,而在脂质核心上方会逐渐形成一个包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物质的“纤维帽”,这就是一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简单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其稳定性也各不相同,简单介绍下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的区别。

稳定斑块:如果脂质核心较小,纤维帽较厚,通常这样的斑块就比较稳定,属于稳定型的斑块,发生破裂的风险相对也就较小。

易损斑块:易损斑块分为多种——

如果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较薄,这样的斑块稳定性就更差;还有的斑块,在纤维帽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的覆盖脂质核心,这样的不完整斑块,破损风险就更大;在斑块逐渐生成变化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在斑块上方形成溃疡,在溃疡的上方还有可能形成一些凝血物质的聚集,形成微小的栓子,这样的一些情况,也都属于易损斑块的情况。

如何通过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稳定性和风险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最简便方法,无创,准确度也比较高。通过颈动脉超声的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初步的评估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和风险大小。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通常是以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厚度的增加来判断是否产生了颈动脉斑块问题的,通常IMT的厚度应该在1.0mm以内,如果IMT厚度在1.0mm~1.2mm范围,则属于颈动脉内膜增厚,超过1.2为颈动脉斑块形成,超过1.4,则可以评估为颈动脉存在狭窄的情况。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可以测量IMT的厚度的,因此,我们判断颈动脉斑块风险大小时,IMT的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就是评估颈动脉斑块风险的主要指标,除此之外,颈动脉斑块在超声下的是否匀质、形态特征,超声回声特征等,也都是通过颈动脉超声来评估颈动脉斑块风险大小的重要方面,针对不同情况的颈动脉斑块,我们可以将颈动脉斑块分为4个不同的风险分层——

一、低风险斑块

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厚度<2mm,表面光滑,均质低回声斑块或低回声为主混合斑块。表面光滑,均质性高回声斑块或高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块。二、中度风险斑块

IMT厚度为2~3mm,表面光滑,均质低回声斑块或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

三、高风险斑块

表面有溃疡的斑块。IMT厚度>3mm,长度大于15mm,均质性低回声斑块或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形成的不均质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形成的斑块。

四、极高危风险斑块

纤维帽破裂斑块。斑块附着活动性细小的血栓。溃疡表面活动性细小的血栓形成。活动溃疡型斑块。斑块附着活动性粗大的血栓形成。水母斑块(斑块纤维帽随血流搏动而摆动,形似水母)。溃疡表面活动性粗大的血栓。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应该明白,颈动脉斑块的厚度,大小,影响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其易于出现破损的程度,以及引起血栓的风险高低,是评估颈动脉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通过超声下的颈动脉斑块风险初步评估,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的进一步检查,如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等等,来进一步确认颈动脉斑块的风险程度,结合颈动脉斑块的不同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尽量的降低颈动脉斑块进一步发展,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几率,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评估颈动脉斑块自身风险,还要做好这一点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发现了颈动脉斑块的问题以后,除了要评估颈动脉斑块本身的稳定性和风险以外,也要积极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颈动脉出现斑块问题,我们身体的其他动脉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等的健康状况,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高低,也同样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